努力打造地方资讯门户第一网!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石家庄地铁线路图-最新地铁规划图,路线图,交通图,运营时间,时刻表-石家庄地铁网

热门关键词: 
当前位置:返回首页

  9月26日,星期一,早上8点,农业农村部机关大楼八层西侧一间办公室里,密集的电话铃声、键盘敲击声、核对信息的谈话声,将种植业管理司农情信息处一天的工作迅速唤醒。

  “截至9月26日,全国秋粮已收获25.1%,进度同比快1.2个百分点……”下午4点多,在对全国各地田间地头汇集而来1440条数据信息进行逐省收集、上报,逐条核实、测算后,一份最新的秋收进度数据出炉。

  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农民顺农时而作,农情信息工作也应农时而动。每个农时,最新的农情数据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被调度上报、核算汇总,形成对苗情粮情的实时监测;年复一年,农情信息处的一条条信息调度,交织成反映农业生产的晴雨网,守护着每一季的粮食丰收。

  只因“农情连着粮情,粮情连着民情”,农情信息人扎根一线,关键农时核面积、看长势、查产量;每遇灾情问影响、报损失、出对策。他们与农民一道,耕耘在希望的田野,见证大国粮仓的丰实。

  2021年小麦秋播,我国北方地区遭遇罕见秋汛,绵绵秋雨下个不停,导致黄淮海冬小麦大面积播不下去。

  “面积是产量的基础,种下去才有希望。”从事了近十年农情调度工作的农情信息处处长朱娟敏锐地察觉到这场秋汛不妙,便立即组织调度数据,分析秋汛影响。全处同志一起奋战了十多个日日夜夜,逐个县乡、村组调查土壤过湿田块;利用遥感、小程序等技术手段准确定位晚播弱苗田块,精细到具体晚播几天。

  “小麦播不下去,我们跟农民一样着急。”朱娟说,处里5个人加班加点核对数据,最终调度出全国有1.1亿亩晚播冬小麦,占冬小麦总数的1/3。及时绘制了1.1亿亩晚播麦、940万亩“一根针”和148万亩“土里捂”的苗情分布图,挂图作战,分类指导。

  摸清数据只是第一步,关键是研究对策。农情信息处及时起草保夏粮丰收工作方案,制定冬小麦促弱转壮、春小麦扩面增产等措施。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推动中央财政安排70亿元支持小麦抗涝抢播、促弱转壮和“一喷三防”等关键措施落实,最终实现了夏粮逆境夺丰收。

  看着图上代表“土里捂”的红色区域逐渐转化为代表“一根针”的橙色、“4叶”的黄色,最终变成“6叶以上”的绿色,直到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夏粮增产28.7亿斤,他们的心情像“过山车”一样,从忧心、担心到放心,直至夏粮小麦丰收后的开心。

  农情信息是反映农业生产的“晴雨表”。春种秋收,粮食播种面积有多大,长得好不好,总产单产是多少?答案都要从农情调度里找;风霜雨雪,对粮食生产影响几何,如何防灾减损?对策和思路都要从农情信息中来。

  每年农情信息处要调度1万多份表格、10万多个数据、2万多条文字信息。所有数据他们逐一核查、反复校对、多方会商、认真分析,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反映实际情况。

  “快、实、准、新”是信息调度的四字准则。在春耕春播、“三夏”“三秋”等关键农时,农情信息处每日调度播种收获进度等信息,每周召开2-3次分片区视频会商会,及时掌握各地农事进展情况,切实解决粮食生产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科学决策靠的是准确的信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农情调度容不得丝毫马虎。为了全面准确反映农业生产情况,农情信息处始终致力于采用更多信息化手段进行监测。他们在全国选择600个粮食主产县,对1200个定点监测田块,开展苗情、墒情、灾情动态监测和图像化展示,处里的会商屏上滚动呈现着监测点作物的长势情况。

  每年农情信息处编发各类生产信息简报300多期,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70多篇信息和报告,为科学指挥农业生产提供决策参考。“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已成为反映农业生产形势最响亮的信息品牌。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面积产量不能掉下来。多年来,农情信息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确保全国人民到点开饭作为第一要务,肩负起粮食生产全程跟踪调度指导和农业防灾减灾责任,环环紧扣强调度,一招不落促生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的支撑。

  2021年7月,河南发生历史罕见的极端洪涝灾害,导致1400多万亩农作物受灾。危险的洪水多日不散,不只是农作物受损,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受到威胁。为了安全,受灾区域的群众须及时撤离;为了安全,救援人员须及时进入受灾区域。农情信息处副处长秦兴国正是当时的“逆行者”。

  得到受灾消息后,秦兴国连夜赶赴灾情较重的安阳、鹤壁等地,进入灾区了解灾情,指导受灾地区抢排积水、开展农业救灾和灾后生产恢复。

  远在北京的其他同事也没闲着,他们第一时间会同相关处室安排了50多人的专家小分队蹲点指导,积水不排出、生产不恢复,专家组不撤回;组织相关协会和企业捐赠化肥9200吨、农药460多吨、抽排水设备2000多台(套),投入抗洪排涝救灾工作;协调农机作业服务队及时抢排田间积水,调集无人机抓紧喷施叶面肥和杀虫杀菌剂,促进作物恢复生长,抢时改种补种,“能增一亩是一亩”。

  风调雨顺是农民最朴素的愿望,但“天有不测风云”。所以,唯有以防灾减灾工作的确定性,来应对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才能尽最大努力“龙口夺粮”。

  2019年12月赵哲汇同志(左一)在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村村民家中调研扶贫增收

  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粮。农情信息处始终紧绷防灾减灾这根弦,把抗灾救灾工作做到精准扎实,从灾前预警预防到灾中应急响应、再到灾后恢复生产,每个环节都迅速反应、抓实抓细,尽最大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每年年初,农情信息处要预测预判气象年景,分区域分灾种制订防范预案,每月联合气象、应急、水利等多部门开展会商,每年发布100多期灾害预警,上报200多期灾情信息,协调安排农业生产救灾资金,支持农民恢复生产。

  “农情连着粮情,粮情连着民情,民以食为天,要持续加强监测,有情况及时反映,有建议及时提出,共同促进农业稳产增产。”这是2022年3月2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农业农村部考察时,对农情信息处工作人员的勉励。他们把这段话制成展板,挂在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更深深铭记于心,牢牢扛在肩上。

  农业生产唱的是“四季歌”,农时不等人,指导服务一刻也不能松劲。农情信息处紧盯关键农时,一个季节一个季节、一个品种一个品种、一个区域一个区域、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推动。分作物调度种植意向,确定目标任务;分环节谋划政策,今年协调有关部门安排100亿元支持南方抗高温干旱;分季节加强指导,起草统筹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等文件,确保农时一天不耽误、农田一亩不撂荒,组织开展包省包片联系,派出工作组和专家小分队下沉一线指导,全力以赴夺取粮食丰收。

  众人眼里欣赏的一场唯美飘雪、一次诗意下雨,在农情信息人心里,惦记的都是对粮食、对作物有多大影响。每逢假期回乡走亲访友,农情信息处的同志们常常会借机多看几个田块、走访几位种粮大户,假期最后过成了基层调研。有被联系的种粮大户打趣说:“恁这一回家,上俺地里来的时间比在自己家的时间都长啊!”

  多年来,对灾情第一时间响应,随时随地掌握苗情墒情,已经成为农情信息人职业直觉和工作习惯。

  从南到北,他们奔走粮食生产大省大县,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农家大户,查苗情、看墒情、问农情。处里每位同志都有固定联系的基层农业农村局的负责人、农技员、种粮大户,时常电话了解情况,实地调研走访。只为把情况掌握得更准一些、问题摸得更清一些、政策提得更实一些。全处每年深入基层调研指导加起来有200多天,每年上报十多篇调研报告供领导决策参考。

  2017年5月蒋相梅同志(左三)秦兴国同志(右六)在湖北省咸丰县沙坝村调研作物种植效益和产业发展

  舍小家、顾大家,“五加二,白加黑”是工作常态,在粮食生产最要持住劲儿的时候,通宵达旦工作也司空见惯。农情信息处二级巡视员、年届花甲的蒋相梅,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严格把关每一个重要数据;“90后”韩婷、赵哲汇,孕期一直坚守岗位,直到临产的最后一天……

  敢打硬仗、能打胜仗、作风过硬,2010年农情信息处被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评为全国防汛抗旱先进集体,2018年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2022年获评“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

  “人民会堂聚英才,牢记初心为民来。平凡岗位显风采,无私奉献真情怀。峥嵘岁月几多秋,复兴伟业新时代。不负使命呈慷慨,圆梦中华震四海。”在今年8月30日召开的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上,朱娟在笔记本上写下这首诗。她深知,这是对他们过往付出的嘉许,更是对继续踔厉奋发的勉励。

  领奖归来,正值秋粮收获时,他们又投入到日复一日紧张、细致的农情信息工作中,为大地丰收耕耘不辍,为“国之大者”奋斗不止。

关键字: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