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地方资讯门户第一网!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石家庄地铁线路图-最新地铁规划图,路线图,交通图,运营时间,时刻表-石家庄地铁网

热门关键词: 
当前位置:返回首页

  走进查干木伦河畔的林西县五十家子镇孤榆树村,收割过后的稻田被白雪覆盖,但依旧难掩阡陌纵横、稻野如镜的山水田园画卷,这是一块在盐碱地中试种成功的水稻田。从昔日“冬春白茫茫,就是不打粮”的盐碱地到如今“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米粮川,五十家子镇用短短几年时间,探索出“以稻治碱、以稻致富”的最优解,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泉活水。

  孤榆树村村民马云广指着不远处田成方、路相同、渠相连的水稻田向记者介绍:“丰收时节,那里金灿灿的稻田稻穗金黄、籽粒饱满。难以想象撂荒了20多年,颗粒无收的盐碱地里长出了‘黄金米’,经过改良的稻田可亩产200多斤稻米。虽然不多,但是种出来就是成功,我们老百姓去年把土地流转给了公司,专业的事还得交给专业的人干,我们家土地流转费用是三年8000元,早就发到手了。今年我要和专家们好好学习,大干一场,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五十家子镇位于林西县北部,属于浅山丘陵区,镇域内查干沐沦河蜿蜒流下,但因20世纪90年代过度放牧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河水漫堤倒灌,将河畔耕地破坏,慢慢呈现出盐碱化。虽然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生态植被恢复,查干沐沦河畔仍然有1万余亩耕地因严重盐碱化而撂荒。盐碱地上种粮难,曾是制约林西县粮食生产的一大难题,为进一步唤醒沉睡的耕地资源,2022年,林西县充分挖掘盐碱地和中低产田潜力,以五十家子镇沿查干沐沦河的盐碱撂荒地为试验区,投资1亿元分两期打造万亩有机水稻种植基地,现已完成4000亩水稻试验田种植工作。林西县立足区域实际,实行统一标准、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五统一”管理模式,构建起“良田+良种+良法”三良一体化“以稻治碱”高效土地开发改造模式,强化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深入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积极培育推广抗旱、耐盐碱的适生作物,真正实现“变废为宝”,向盐碱地要粮、向科技要粮。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为充分利用好盐碱地独特的资源,林西县做了“两手准备”克服盐碱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一方面走村入户做调研,核查到20余年前,这里种植水稻的品种是“黑粳1号”,米质柔韧,口感良好。另一方面派遣选种团队带上土壤样品,到黑龙江水稻研究所开展良种选育工作,最终确定了“黑粳12号”品种。将“一颗草”变“一粒米”,又将一粒粒饱满的大米端上了餐桌,其中艰辛不言而喻,也离不开“攻坚克难队伍”的默默坚守和无私奉献。由林西县自然资源局和五十家子镇政府干部组成的攻坚克难队伍,从2022年11月到2023年9月,他们黑白坚守,堵坝开渠,把4000亩土地变高标准水田,发芽、分蘖、拔节孕穗、抽穗扬花、灌浆结实,到籽实成熟,进入结实期,每个过程都凝聚了他们的汗水与希望。

  “撂荒20余年,盐碱程度还高,最困难的就是春天整理土地的时候,土壤含水量较高,4000亩水田为了按时播种插秧,投入挖掘机、农用车等100余辆(台),人员120余人。淤泥损坏挖掘机6台,打浆机4台,现在地里还有一台打浆机没弄出来。‘水稻治碱’面临着诸多困难,但是我们从未放弃,看见盐碱地里种出了大米,所有的过往经历都变得值得。”稻田管理人员姜彬自豪地和记者说道。 “水稻治碱”成功实践实现荒地变稻田,从盐碱度18-19的重度盐碱地改造为盐碱度7-8的优质耕地,将农民手中的盐碱荒地直接变为优质水田,为未来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创造良好前景。打造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定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水田,不仅增加有效耕作地面,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还进一步带动了土地流转,每亩土地改造前三年流转费用400元,2023年总体流转土地9880亩,经过改造种植水稻是3880亩,带动农户447户1500余人,人均年收入达1.2万元。科技赋能,让盐碱地变身“丰收田”。据了解,水稻从种开始,全程采用植保无人机采用GPS定位系统,前期只需对作业区域进行测量登记,并标记水塘、电线杆等障碍物数据,再将数据传至手持终端,无人机即可根据设定的线路、区域进行喷洒作业,从生物有机肥施用、播种管理、生物农药使用,安全省时省力,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023年10月,五十家子镇水稻迎来了丰收季,出产稻谷140吨,生产大米60吨,口感良好。今年,五十家子镇要乘着“三变”改革的东风,大力盘活治理沿查干沐沦河“撂荒盐碱地”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构建政府、村集体、运营商、农民群众合作利益链,围绕二期6000亩新改良土地,多渠道精选水稻品种,实现经济收益与生态环境改善双丰收。

  春耕夏耘辛勤苦,科技赋能粮仓满。如今林西县奋力迈出“盐碱地改良+智慧农业”产业发展的一大步,接下来将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将积极推进水稻+全产业链发展,提升产业附加值,形成田成块、路成网、沟渠相连、水电配套的田园新景观,为促进一二三产深入融合、产加销无缝对接、农文旅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用好盐碱地,守好“米口袋”,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和绿色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打造出“水稻+”塞北小镇新名片。

关键字: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