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地方资讯门户第一网!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石家庄地铁线路图-最新地铁规划图,路线图,交通图,运营时间,时刻表-石家庄地铁网

热门关键词: 
当前位置:返回首页

  为挖掘和呈现年度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新书,澎湃新闻财经频道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联合推出“2022年度经济学类图书推荐”征集活动,活动得到经济学院教师的热烈响应,以下年度书单得以产生。书单中所涉及的图书既有国际学术界的前沿,也有国内学者扎根中国大地的深入思考。

  《人类之旅:财富与不平等的起源》是美国布朗大学着名经济学家、经济史学家奥戴德·盖勒教授于2022年出版的新书。盖勒教授深耕于经济增长研究,是“统一增长模型”(Unified Growth Model)这一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提出者。《人类之旅》一书是他对于人类社会长期经济增长这一议题的最新发现和贡献的集成。

  本书从一个宏大的命题切入——在自然界中,为什么人类是唯一能够逃脱生存陷阱的物种,为什么人类的生活水平远远超过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而在人类社会之中,为什么世界各地的进步速度如此不平等,使得当今世界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差距?

  盖勒教授在书中指出,我们如今观测到的国家间的巨大差距其实仅仅来自于200 年前,他扣人心弦的叙述解释了技术、人口规模和人类适应性如何导致人类社会在历史上发生了惊人的“相变”(phase change)。通过追溯这一“人类之旅”并剥离影响其历史的各个层面——殖民主义、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他得出了全球不平等的最终原因:那些在历史上享有丰富地理特征和丰富人口多样性的社会被设定走上了繁荣之路,而那些缺少多样性的社会不论在历史上还是今天都处于不利地位。

  当人类面临全球生态危机之时,《人类之旅》所分析的问题与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息息相关,并且也揭示了当今社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既充满希望又意义深远:性别平等、教育投资、社会多样性与凝聚力的平衡发展这三者不只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关键,甚至关乎到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与繁衍。

  近年来,以数字平台为中介的零工经济快速发展,对各国的劳动力市场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如何理解数字平台的具体作用?如何看待数字技术与零工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自动化的算法已经取代具体的“人”,成为零工经济劳动过程管理的核心?如何构建零工经济时代有效的劳动保护措施?

  本书作者利用欧美的经验资料,对这些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揭示了算法控制并非一个简单的中性技术过程,并依据零工经济的新特点分析了如何对应性的构建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零工经济发展已经取得重大成就的背景下,这些讨论对于如何进一步促进我国零工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如本书标题所示,大规模的经济制裁是现代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作者详细回顾了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间的大规模经济制裁的出现与发展。作者犀利地指出了大规模经济制裁的矛盾性:一方面,制裁是为了赢得战争所采取的手段,但另一方面,经济制裁也会不断激化矛盾,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尤其是针对大国的经济制裁。

  本书发表于2022年初,其后发生的俄乌冲突和针对俄罗斯的大规模经济制裁某种程度上进一步证实了作者的基本观点。作者着重分析的历史阶段与当前的国际局势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了解上一轮大规模反全球化浪潮下的国际经济关系以及产生的各种现象,对于我们理解当前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基于拉丁美洲发展实践提出的依附(Depandency)理论,始终都是理解当前全球资本主义系统性不平等的重要理论之一。在本书中,作者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重新对依附理论的来龙去脉和新发展进行了梳理,也系统性地比较了依附理论和其他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重新仔细审视依附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当前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一个国家在发展历程中所遇到的系统性的困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书在概述世界现代化总体进程和一般理论的基础上,回眸了中国式现代化思想的演进过程,然后结合中国国情,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内容。本书包含十三章内容,依据习近平经济思想,从现代化的角度系统总结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验,重点阐述正在开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所涉及的发展道路和相应的发展战略问题,尤其关注进入新发展阶段后,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拓展,全面论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场景,大众和管理者对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和可能产生的威胁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而这些担忧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

  本书认为,算法作为一个有力的工具,在有效的政策监管下,可以为社会平等做出突出贡献。本书描述了各种人工智能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在不同场景下这些技术可以如何减少不平等和歧视。与传统的保护数据隐私的观念不同,本书作者提出收集更多的个人信息可以为算法赋权,发现不公和差异,从而更好地去解决不平等的现象。算法虽然也可能出现偏见和错误,但发现和纠正算法偏见远比发现和纠正人们的偏见容易得多。

  在人人谈数据泄露色变的时代,这本书点明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提高社会平等方面的巨大应用潜力,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完善的政策监管可以在规避技术风险的同时发挥出人工智能技术的优越性。与其因噎废食、减缓或抑制技术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探索如何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从而引导算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本书是我国1965年出版的第一部外国经济史教材,主编樊亢曾任我校经济系经济史教研室主任,参编作者以经济系经济史教研室教师为主。是一部外国经济史的经典教材。

  本书包括了从资本主义关系在各主要国家产生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这一历史时期。共分为四篇:第一篇为资本主义确立和上升发展时期,第二篇为帝国主义形成时期,第三篇为资本主义总危机时期,第四篇为苏联社会主义的初步改造,“战时共产主义”和转向“新经济政策”时期。前两篇册属于近代部分,后两篇属于现代部分。

  本书认为,占世界广大地区拥有众多人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外国近代现代经济史必须对他们的经济发展历史给以正确的阐述,指出它们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揭露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对它们的剥削和掠夺,战时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反对资本—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而进行的长期的英勇不屈的斗争。本书2022年再版,使我们重温经典。

  该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现代货币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破除了六种对财政赤字的错误认识。作者凯尔顿不仅是现代货币理论的研究者,而且曾是美国参议院预算委员会少数党派的首席经济学家,是在华盛顿政界颇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

  《赤字迷思》英文版在2020年甫一面世,便在亚马逊网站销售一空。《赤字迷思》全书结构清晰,逻辑明确,文笔流畅。除了前言,一共包含八章。前六章依次论述和破除了阻碍一国进步的六个赤字迷思,探究这六个迷思背后的错误思维,并以确凿的证据加以驳斥。第七章论述了我们需要考虑的真正重要的赤字。第八章则讨论如何应对这些真正重要的赤字,建设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惠民经济。

  该书英文版书名为《赤字迷思:现代货币理论与人民经济的诞生》,作者使用了“人民经济”一词会使人们浮想联翩。2022年,“人民经济”一词在中国遭到抨击,而作者却鼓吹现代货币理论是催生“人民经济”的经济理论。如何理解“人民经济”?《赤字迷思》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该书提供了对现代货币理论(MMT)的最新阐释,每一章都是由该领域世界领先的专家撰写,提供了对该主题的新见解。这本具有创新见解的着作分析了包括英国、欧洲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广泛地区的关键性经济问题,消除了人们在此之前对MMT过于关注美国的担忧。除了由MMT的原始开发者和领先学者撰写的开创性研究外,该书还包括经济史学家和公共政策活动家的贡献,强调MMT如何有助于挑战新自由主义和主流宏观经济学的霸权。

  这将是经济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该学科更高级的学者,特别是那些研究金融、货币和银行理论的人的关键阅读材料。它还将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产生更广泛的吸引力,包括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学生。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着名教授詹姆斯·加尔布雷斯推荐说,“这本书收录的是一组迷人的、兼收并收的专业论文,读者既可以探索现代货币理论的基本原则,又可以仔细检查赋予其概念框架以力量的制度和历史细节。这本书是MMT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有用的’经济学家的福音,也是对所有其他人的严重挑战。”

  《现代货币理论与欧洲宏观经济学》(Modern Monetary Theory and European Macroeconomics,Routledge, 2016)的作者Dirk Ehnts评论说,“这本书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MMT学者的见解,研究了英国经济以及全球经济,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如何管理我们的经济的急需的见解。”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纽卡斯尔大学名誉教授马丁·沃茨推荐说,“对于那些有兴趣了解现代货币经济中关键宏观经济机构如何运作以及对政策设计的影响的学院派经济学家来说,这本书是必读的。”

  给大家推荐的第一本书是经济思想史专着——《经济科学的构建:学科的创建(1850-1950年)》。该书入选欧洲经济思想史学会(ESHET)2022年年度图书,作者是资深经济思想史学家特赖布(Keith Tribe)。

  该书主要旨在探究和叙述经济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以及为何在20世纪初得以创建的。作者并非基于认识论或知识论框架,预设经济学学科的形成就是经济思想、理论和知识自然而然内在演化的结果,而是基于丰富详实的组织史,教育史和知识史史料,通过综合的历史分析发现,经济学学科的创建是现代大学社会构建的产物。该书对于重视和振兴学科史、组织史和教育史研究意义重大。

  现在流行“回归常识”,但也许更重要的是破除一些“常识”。由英国四位学者共同撰写的《货币从哪里来》一书,则是打破货币与银行领域“常识”的佳作。该书着力于说明和阐释当今经济中的货币是如何产生出来的。其基本结论在于,现代经济中的货币供应大部分是由商业银行通过信贷投放创造出来并进行分配的。为此,作者广泛查阅了大量中央银行、监管机构和其他权威机构的文档、手册、指引和论文信息,以探寻货币运行的真相。

  这部通识性读物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和正确认识我们习以为常的“熟悉的陌生人”——货币和银行,有助于我们批判性检视2022年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对于银行“金融中介”本质和角色的理解和概念化。

  目前虽然已有一些关于平台经济学的书籍,但鲜有一本深入地涵盖了背后的经济学理论。这是一本在该领域具有突破性意义的书籍,以一种易于理解但系统全面的方式涵盖了平台经济学的关键概念和应用。该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涵盖了设计、信息管理、定价或创业等广泛的主题,内容清晰,涵盖了平台领域主要的前沿文献材料。这本书由该领域的两位主要学者撰写,对平台经济感兴趣的人必读。

  本书从全球价值链这个新的角度,解释了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逆差现象,澄清了长期以来对中国贸易的误解;解释了中国企业如何能够在参与国际贸易中逐渐成为世界着名企业;描述了中国若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现象和原因。

  本书以作者实地调研和挂职的经历,从县乡角度剖析了中国基层政府的运作规律。它对于缺乏基层实际工作经验和调研时间的经济学者来说,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和理论启发。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元宇宙这个新经济现象的起源、产业发展和未来趋势。本书是经济学者了解数字经济、研究元宇宙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此书的两位作者曾在2017年出版过一本名为Capitalism without Capital(直译为《没有资本的资本主义》)的着作。作者观察到,过去四十年间,以软件、数据、研发、设计、品牌等为代表的无形资产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而企业对厂房、设备等传统有形资产的投资正在放慢步伐。

  两位作者在2022年出版的着作Restarting the Future(直译为《重启未来》)正是以“无形经济”的崛起为出发点,探索新经济形态与其所处的制度环境如何相互匹配。该书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尽管“无形经济”是大势所趋,但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的无形资产投资增速却在放缓。人们正处在一个奇怪的时代:一方面科技巨头纷纷进入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行列,人们普遍感受到科技对日常生活的改变;而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却面临持续的经济停滞、不平等以及无序的竞争。

  如何解释无形资产投资的放缓以及当今时代所面临的困境?作者提出,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因为现今有关公共支出、知识产权、创新融资、反垄断等方面的制度仍然属于“有形经济”时代,已经不适应“无形经济”的崛起所带来的新变化,而问题的解决之路在于根据“无形经济”的特点对这些制度进行改造。站在新经济形态的角度反思制度不足,对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有借鉴意义。

  科技进步提升了企业的活力,但是也帮助企业形成了垄断;作为消费者和劳动者,我们到底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哪些影响呢?

  简·埃克豪特的这本书《利润悖论》(The Profit Paradox)开创性地提出了“利润悖论”的概念,试图通过这样的一个观点来解释普通劳动者受到的影响;少数大型企业利用自身强大的市场支配力,或多或少的破坏了市场的竞争,虽然企业本身创造了巨大的利润,但是同时也扼杀了社会的经济活力,并且因此加剧了不平等,进而引发了更为长久的阶层固化等长期经济问题。

  今天的中国企业,正在快速地追赶工业互联网时代;无论是最时髦的智能化生产,还是大家每天都用到的数字平台经济,我们都离不开技术经济的载体—电子信息化的设备,而我国制造业发展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Made in China, 形成了众多世界知名的China’s Brands。

  作为一名80后,我对这个改变印象深刻,因为90年代初期最有名的就是日本的电器,那时候电视、冰箱、空调都是日本品牌。但是,今天我们基本上都会选择中国自己的品牌电器了。而且中国的制造业不仅体现在家电,比如在汽车、计算机等行业,也是相同的感受。中国制造业可以说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是中国的骄傲。但是,我们也要时刻敲响警钟,那就是我国的制造业发展何去何从。尤其是如何在技术进步过程中,能够更好地面对全球竞争者,如何能够从简单地满足国内消费者,迈向一个国际市场。日本制造业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值得中国学习的例子。

  汤之上隆先生的这本书《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很好地介绍了日本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从非常独特的角度,以非常凝练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日本制造业文化的兴起以及衰落。日本制造业哪些地方是成功的,又有哪些做错了,这些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济学的课程,很多的基础知识都是从生产者出发,只有到了一定的层次可能才会开始学习消费。这里面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消费经济的行为分析是相对复杂的,人们在决定购买的时候,不像决定生产那么简单;一个企业决定生产,简而言之就是利润最大化的求解,但是消费却是复杂的,我们很难用一个固定的函数来解释消费行为。所以,我们放下课本的时候,也就自然希望能从消费的视角去看看经济世界了。

  弗兰克·特伦特曼的这本《商品帝国:一部消费主义的全球史》,从文艺复兴的意大利以及明末的中国开始进行论述,围绕全球的各种消费模式都进行了很详细的介绍。作者追溯了贸易对全球消费商品的影响,比如我们经常在经济学的着作中见到的——咖啡,茶叶,棉花,甚至还有中国的瓷器等;还深入分析了这些消费商品的需求如何改变了私人和公共经济生活。

  中国过去4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与土地制度安排与变革有很大关系。独特的土地制度与变革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结构变革的关键。本书作者通过真实世界的一手调查,直接参与国家和地方土地制度改革试验,熟悉中国土地制度的基本特征、制度运行中的问题,以及土地制度作用于经济发展的典型事实,提出了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路、解决方案和实施机制。

  在迈向新征程过程中,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以地谋发展的模式走不通了,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靠生产力提升和创新来驱动,土地制度改革将成为我们能否利用好下一轮发展机遇期,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再上一个台阶的关键。

  这是一本兼具田野调查和现实关怀的学术着作,凝结了一个研究者数十年调研、思考、阅读的作品。全书内容客观真实有深度,处处渗透着经济学者缜密的思维,调查客观严谨,文字平实而有力量。获得“第十九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在最新增订本中,作者重新审视了土地在乡土中国的表现,分析了城乡中国阶段的主要土地问题,对中国过去 “以地谋发展”模式走不通的原因作了更深入细致的描述和分析。

  如果你想了解,两个顶尖劳动经济学家所组成的家庭,如何应用经济学知识、商学院的逻辑做出育儿方面的种种决定的,那么这本书就是你要找的。

  如果你对下面这些问题感到困惑:要不要让孩子早一点或晚一点上学?面对各种各样的课外班如何权衡取舍?私立学校好还是公立学校好?鸡娃和保护孩子情绪、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之间如何平衡?那么这本书就是你要找的。

  教育是重要的也是神秘的,是交“智商税”最多的领域。从个体经验的总结、基本数据的归纳、不太严谨的研究、到严谨的研究,虽然大部分人会被“科学研究表明”几个字所唬住,作者会用大量的数据和逻辑分析哪些所谓的“科学研究”是不靠谱的。你会发现大部分所谓的“科学研究表明”都是“现有的证据不足够表明”。即便如此,运用商学院的逻辑,像经营一个企业一样,从愿景、明确问题、搜集证据到执行,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家庭运行的效率,为自己和孩子做出更好的决定。

  新冠疫情严重扰乱了世界经济。各国政府实施的疫情防控措施,深刻影响了全球价值链网络。然而,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化停滞,贸易争端频发,全球价值链已经受到严重挑战。尽管如此,全球价值链已经证明是有韧性的。疫情开始后不久,全球价值链就在卫生防疫产品生产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随着疫情的消退,全球价值链无疑将在复苏中发挥重要作用。

  如何使得复苏改善每个人生活,如何将本土企业、跨国公司和消费者联系起来,如何了解全球价值链中的价值创造和收入分配,如何确保全球价值链所有参与者公平分享收益,这些问题都至关重要。

  由亚洲开发银行、WTO、IDE-JETRO、中国发展基金会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联合发布的《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2021)——超越制造》可以帮助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价值链利益相关方更好地理解这些过程,并制定针对当前经济环境的政策。报告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从理论方面丰富了全球价值链研究,超越了传统从生产和贸易开展的全球价值链研究;

  最后,服务业主导的增长为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报告详细介绍了发展中经济体如何从这一趋势中受益。

  《贫穷的质感》是一本关于英国当代贫困现象的社科纪实类着作。虽然不是严肃的学术作品,但作者王梆以身处其中的敏锐视角,深入探讨了英国当代贫困问题的政治、经济、文化根源。

  在书中,她以丰富的故事讲述了全球垄断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政策和选票政治如何造就了社会两极分化、中产阶级返贫、工人生活恶化以及乡村衰落等经济与社会问题。与此同时,作者王梆还结合自身经历和观察,介绍了英国民间社会组织是如何行动起来守护公共空间、修复贫困裂痕的,例如收集超市过剩食品,建立“打捞食品货仓”和“社区食堂”,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特需人士合作农场等等。

  虽然缺少规范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但作者涉猎广泛,在书中引用了大量数据,并结合具体案例对相关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反思,使我们能够直观深入地理解当代贫困问题。《贫穷的质感》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群体面临贫困问题,一些曾经的发达地区和中等收入群体也面临返贫风险,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探索贫困的制度性根源,并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方案,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乡村振兴,并实现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

关键字: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